×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华体会体育新型生产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

  华体会体育新型生产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创新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角度出发科学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科学内涵、重要价值与实践路径,对于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角度出发科学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科学内涵、重要价值与实践路径,对于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习总在中央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论断创造性地阐释了新型生产关系的范畴,为我们把握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角度出发科学把握新型生产关系的科学内涵、重要价值与实践路径,对于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所谓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这种经济联系即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之中。如马克思在《〈经济学批判〉导言》所言,“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则构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后者成为决定社会制度、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的产物。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的生产关系类型,主要有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制的、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其中,以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区别为划分标准,原始公社制的、社会主义的和未来主义的生产关系属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而奴隶制的、封建主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则属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相比于原始公社制由原始公社成员集体占有、平均分配产品,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保障生产资料由全民所有或劳动者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相比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这一对抗性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新型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最新样态。指出:“在一定时期内,即所有制性质相对稳定的时期内,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却不能不是不断变革的。”尽管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相对稳定的,但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却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构特性为我们理解新型生产关系提供了重要切入点。所谓新型生产关系,即新质生产力牵引下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面升级的生产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仍然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范围,注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新型生产关系又对传统生产关系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实现了新的塑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资料的知识、技术等要素含量增强,社会共享性极大增强。在劳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方面,由于数智化生产资料的使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新型生产关系使人与人在劳动过程中的集体协作更为密切。在分配形式方面,新型生产关系在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充分尊重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更为多元化。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那时社会的时代就到来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之所在。其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新质生产力决定新型生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促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诞生。处在“两个大局”深度交汇的关键节点,新时代中国党人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尊重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标识性概念,推动构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这既是深刻的“术语”,更是颇具见地的“认识论”,是对数智化时代现实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趋势的深刻洞察与高明预见。新质生产力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对调整现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提出了新要求;新质生产力蕴含了驱动方式的根本转换与生产要素的重塑更新,推动生产关系也应随之提质向新。新质生产力决定了新型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给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提供了重塑动力与发展空间。

  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曾说:“当然,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生产关系的变革对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既有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土地改革,也有压抑农民积极性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既有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也有企业和个体户的探索创举。历史证明,当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的性质和要求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倘若不适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也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如果不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培育搭建好科学有效的新型生产关系,将使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长远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题,只有进一步深化生产关系变革,推动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改革的核心就是调整生产关系。是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发展生产力开辟了空间。改革则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生产力的活力。自觉调整与完善生产关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明确提出“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认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都要改造,这就发生各方面的关系问题”。1978年,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可以说,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基本逻辑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完善,以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使改革实现了由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的深刻转变。如果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那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习总指出:“我们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自觉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作为融合了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方向以及现代化产业载体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对发展新型生产关系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中的障碍,才能加快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需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其一,体制机制保障方面。要推动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体制条件;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其二,国内外环境创建方面。如果说体制机制保障提供的是“硬”措施,那么环境创建则提供了“软”措施。要切实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造活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互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其三,人才培养方面。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通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新质生产力越来越重视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培养急需人才显得尤为重要。要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的体制机制创新,畅通三者良性循环;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这三个方面都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和实践要求。

  (作者李国泉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蔡方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