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育人形机器人”概念股起飞 自动化设备行业 “冷热不均在追求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下,人形机器人或是经济摆脱传统增长模式,解决劳动人口结构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未来人们新生活方式的重要参与者。
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人形机器人指数累计上涨约27%。而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粗略统计,从该指数的权重来看,工业自动化设备类企业标的数量占到一半以上。
与传统工程机械、车床等工业设备不同,自动化设备除了传统机电系统外,还有着复杂工控自动化系统华体会体育,更精密的执行系统,以及能支撑更长时间不间断工作的耐性、刚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形机器人是自动化设备的“子集”,人形机器人则是自动化设备技术的集大成者。
也因两者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行业递进关系,自动化设备成为了资本市场在“人形机器人”概念中的为数不多的抓手。数据显示,申万二级自动化设备行业指数自今年2月以来上涨约19%。
另一方面,在自动化设备行业迎接市场红利的同时,行业企业的经营情况却现冷热不均的情况。汇川技术300124)(300124.SZ),中控技术(688777.SH)等头部自动化企业仍能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位数增长,但同时大部分已经披露业绩快报企业利润则在2023年萎缩,并且主要体现为毛利水平的下滑。
从趋势来看,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自动化行业头部化的趋势已然比较明显,真正有实力进军“人形机器人”的,或许只是少数。
数据显示,申万A股二级行业,截至3月11日,自动化设备行业87家企业中,共有36家企业已经披露了业绩快报,同时37家企业曾披露业绩预告。
在36家披露业绩快报的企业中,17家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另有19家归属股东利润失速。
业绩预告方面,37家已预告业绩企业中,19家上市公司2023年归属股东利润预喜,预喜数量亦为一半左右。
头部企业方面,国内自动化控制系统龙头中控技术不负众望交出满意数据,其业绩快报营业总收入30.12亿元,归属股东利润达10.99亿元;两者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0.12%和37.80%。
对于该业绩,中控技术在近期的报告中指出,“业绩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深耕流程工业,紧抓行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以及“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等。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全力加码“AI+机器人”领域投入布局,特别在人形机器人的战略布局方向已全面发力,”中控技术指出。
该公司还表示,目前其已投资入股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此前为沙特阿美公司量身定制的巡检机器人已经在相关展会上展出,且已经获得沙特阿美公司 AMR(自主移动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项目订单。
自动化头部企业的另一家巨头汇川技术虽然尚未披露业绩快报,但在预告中也提示了公司2023年归属股东净利润或增长6%至15%左右。
在人形机器人的布局方面,该公司在今年年初透露:“人形机器人涉及的核心技术中,公司拥有在工业机器人中成熟应用的运动控制、伺服驱动、直线导轨和丝杠等技术积累。”
虽然释放的信息有限,汇川技术却在人形机器人概念的加持下成为了各大机构争夺的香馍馍。据统计,汇川技术在2023年累计接待机构量达3099家次,为A股2023年的“调研大王”。
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由于近十年全球汽车和消费电子的生产中心向中国的转移,加上中国光伏行业在全球的异军突起,服务于这些产业的国内自动化设备行业,不论在企业数量还是在经济规模上都实现了约十倍左右的扩容。
然而,行业的起伏,总伴随着经济与需求的波动。近年国内制造业产能扩充步伐进入平稳期,而作为汽车、消费电子等行业“母机”的自动化设备行业又在快速的扩容中呈现出小而散的特点,导致其开始出现激烈的竞争,并致使行业利润走低。
根据A股自动化设备企业业绩快报,37家已披露快报企业中,共33家企业去年取得了正利润。但与此同时华体会体育,在获得正利润的企业中,高达20家企业利润不超过1亿元。且在这20家企业中,7家企业同比营业收入出现下滑,14家企业同比净利出现下滑。
其中,反差最大的莫过于国内谐波减速器(自动化设备重要零件)龙头企业绿的谐波(688017.SH)。逾两百亿的市值背后华体会体育,该公司2023年归属股东净利或仅为8418万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独家报道绿的谐波在新年伊始已经开始对供协作机器人客户谐波减速器开出高达20%的降价幅度。而该公司业绩快报则显示,2023年,绿的谐波在总收入和归属股东净利方面,已经分别出现了约20%和45%的同比降幅。
同时,在去年获得再融资扩充产能批文之后,绿的谐波有望继续扩充产能,预计产能将达到上市前的10倍。其产能扩容的影响也将向整个行业继续扩散。
另一则消息亦在行业内极具代表性。2023年年底,位于北京的机器人企业睿尔曼智能宣布推出“千元价位”协作机器人“Gen-72”,一时间为业内瞩目。在此之前,协作机器人按照自由度由低至高,以及国产进口等系统差异,价格区间在2万至数十万人民币以上不等。
不过,对于该款产品的定价,睿尔曼智能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产品的降价并非是要“卷”价格,而是服务于特定市场。
一方面是价格竞争的现实,一方面却积极地向人形机器人概念靠拢求生——该类模式可能成为许多自动化设备企业在2024年的写照。
另一方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人形机器人行业多方了解到,大部分行业人士认为人形机器规模商用实现落地的时间约在2030年。
而据相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按照目前的成本结构,人形机器人的主机材料成本有望能降至100万以下,但售价仍在五百万至千万。而由于没有大规模商用,因此市场没有太多标准化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具备太大的参考价值。
该人士还透露,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量产,主要的短板仍在机器能力上,而且大部分还是在人形机器人的具身智能上。这也是人形机器人走入工厂和家庭的主要发力点。